5月24日下午,央视《开讲啦》“智慧中国”系列节目第三期“智慧制造”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高端制造装备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卢秉恒教授开讲。作为3D打印领域最早的研究者之一、中国3D打印领域的领军人物,卢秉恒院士深入浅出地向现场观众讲述了3D打印技术的起源、应用和未来。
上世纪90年代初,卢秉恒院士到美国密歇根大学做高端访问学者,第一次在美国看到快速成型制造,甚为感触。他敏锐地认识到这将成为一种颠覆性技术。1993年归国,已年近半百的他,立刻转换自己多年的研究方向,带着博士生们在简陋的实验室开始了对快速成型制造这一完全陌生领域的艰苦研发历程。经调研后,他把团队的研究重点调整到了SLA技术(光固化快速成型)上。面对国外技术壁垒和国内资金缺乏的困难,他另辟蹊径,开发出具有国际首创的紫外光快速成型机以及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机、光、电一体化快速制造设备和专用材料,形成了一套国内领先的产品快速开发系统,把快速成型机的国产率提升到了80%-90%,极大推动了我国制造业的发展进步。
卢秉恒院士指出,我国3D打印技术虽然起步较晚,但针对国际上的主流技术,我国都已开展研究,也在特殊领域开发了领先国外的装备。3D打印开拓了个性化定制的新时代,任意材料、任意批量、任意复杂结构、任意场合、任意工业领域都有它的施展空间,只要你有想法、有创意,3D打印就能将其打印实现,对驱动产品开发、产品结构设计制造模式的创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卢秉恒所带领的团队在航空航天和医疗领域的3D打印技术应用上走在世界前列,在大型复杂结构的航天装备、医用器械已经有了突出的成果和显著的效果。
对于3D打印技术和智能制造的未来,卢秉恒院士表示,3D打印正在走向材料的形状和结构随时间变化、智能材料与结构的主动调控技术,未来可能是高性能合金构建的增材制造,复合材料与复合结构3D打印,智能材料主动调控、具有生长性和生物活性的生物3D打印技术方面发展;在材料方面,从数值到金属材料、到陶瓷材料、到生物活性材料;在产业方面,从重视装备到各领域的应用以及尖端科技带来的颠覆性的变化。
在交流互动环节,卢秉恒院士的博士生方学伟向现场观众展示了导师近一个月的行程表,足迹遍布法国、北京、上海、深圳、南京、西安等地。方学伟向现场观众介绍,卢秉恒院士年过七旬,心脏放了五个支架,依然奋战在科研的第一线,不是在实验室,就是在出差的路上,他的工作节奏和强度一般小伙子都跟不上。“这可能是一种责任在肩的激发态吧。”卢秉恒院士笑着说,“年轻时我就梦想能科技报国,毕业后又下车间呆了十几年,耽误了不少时光,现在赶上了国家发展的好机会,就想尽力为国家多做些事情。”一席话赢得了现场观众热烈的掌声。
在回答青年创业者代表对于3D打印技术发展的疑惑时,卢秉恒院士指出,目前3D技术应用的最大规模就是年产值1亿元人民币左右,而在国外的相关企业,一年的产值接近10亿美元,主要的缺陷在于产业链尚未形成、产业化的应用规模远远不够,这一方面大有可为也大有作为。他鼓励现场的创业者,要脚踏实地,瞄准3D打印技术的产业链,找到适合的创业方向,鼓足干劲,一定能够创业成功。
来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一线工人和清华大学的学生在交流时提问,如何在现实与理想面前做选择。卢秉恒院士向现场观众讲述了自己艰辛的求学之路,34岁已成家立业,毅然考取西安交大研究生,既是远见,更是魄力。他勉励现场的青年学子,要保持对新事物的兴趣,这是科学求索的第一步;要把个人理想紧紧融入到国家和民族事业中去,相信你会有自己正确的选择;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平凡的事情,耐得住寂寞,有执着和韧劲,就能成为平凡岗位上的不平凡者。在开启伟大征程的新时代,广大青年学子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立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勇于担当、敢于作为,用汗水和激情谱写奋斗的青春。
据悉,本期节目将于6月中旬在央视一套周末播出,敬请关注。